国际商务论坛

您的位置是:首页>国际贸易论坛>国际商务论坛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意经贸合作现状、机遇与对策研究

发表于:2019-08-14 16:11 作者:admin

曾 浩   徐雨婷   李亚男   东华理工大学地质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摘要:近年来中意的双边贸易合作逐年增加,两国经济发展逐步迈入全方面、多领域的新台阶。但意大利对华贸易呈现逆差趋势,中意双边贸易规模不平衡,而意大利于2019年成为首个加入“一带一路”G7国家,因此研究中意两国经贸合作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两国合作建议对减少贸易障碍,深化两国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中意两国经贸合作现状的基础上挖掘中意合作机遇、分析中意合作所存在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2019年是中国和意大利两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15周年,在此期间,中意两国高层互访频繁,政治互信与双边贸易合作进一步深化,意大利已成为中国在欧盟地区的第五大贸易伙伴,而中国已成为意大利在亚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2019321日至34日,习近平主席对意大利进行了国事访问,两国签署了《关于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公报》,两国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意大利也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支持者,是七国集团发达国家俱乐部中第一个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在“一带一路”发展背景下,中意两国贸易合作必将登上新台阶。

一、中意双边贸易合作现状

(一)双边贸易增长缓慢且不平衡

自中意双方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意双边贸易额总体呈现出波动性缓慢增长趋势。由2007-2018年中意两国贸易额数据可以看出(表1),2007年中意贸易总额为384亿元,但到2018年时增长到518亿元,增长率为34%。2010年是增幅最大一年,较2009年时增幅达到26%,但研究期内两国贸易总额最大值出现在2011年为547.19亿美元,在2009年、2012年和2015年这三年的贸易额都较前一年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尤其是2012年的贸易额较2011年降低21%,这表明中意两国的贸易总额总体呈现出波动性增长趋势。意大利对中国的进出口额与双边贸易总额保持着类似的波动性增长,但意大利对中国的出口额远远小于进口额,呈现绝对的贸易逆差。

表1 2007-2018年中意贸易额(百万美元)

年份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中意贸易总额

38422

44030

36027

49211

54719

43139

43731

47108

42781

42376

47391

51867

意大利对中国出口额

8634

9451

9249

11384

13885

11535

13035

13893

11520

12219

15298

15540

意大利自中国进口额

29788

34579

26778

37827

40834

31604

30696

33215

31261

30157

32093

36327

数据来源: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

2007-2018年意大利对外贸易总额如表2所示。意大利作为欧洲四大经济体之一,对外贸易总额较多,根据2019年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中国对外贸易额居于世界第一位,而意大利对中国的贸易总额仅占意大利对外总额的5%,无论是贸易额还是贸易增速都与两国的经济规模不匹配。意大利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49%,说明其贸易发展极大的依靠国际市场,就其进出口贸易额巨大的差异可看出,意大利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性高于中国对意大利的依赖性,反映出中意双边贸易的不平衡。因此中意两国经贸往来应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深化两国贸易合作,发掘更多合作空间,提高经济增长速度,改善双边贸易不稳定、不平衡的现状。

图1  2007-2018年意大利对外贸易总额(百万美元)

数据来源: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

(二)商品贸易存在互补性且市场潜力巨大

表2为2017-2018年中意主要商品进出口贸易额。意大利出口中国主要商品前三位分别为机电产品(占比35.1%)、化工产品(占比12%)、纺织品(占比10.2%),中国出口意大利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占比38.6%)、纺织品及原料(占比14.5%)、贱金属及制品(占比9.7%)。从近年进出口商品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出口至意大利的机电商品贸易额逐年增加,至2018年高达100亿美元,而意大利出口的机电商品贸易额为50亿,且占比逐年减少。而就纺织品及原料商品贸易额而言,意大利出口贸易额及占比逐渐增加,中国出口贸易额占比逐年减少,表明中国对意大利出口贸易逐渐趋向出口技术密集型商品,而意大利向中国趋向出口资源、劳动密集型产品,可见两国双边贸易的互补性逐渐增强。中意双边贸易涉及范围广,贸易种类多,但贸易额较小,说明中意贸易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间与潜力,在后期提升两国贸易空间时应作出调整,发掘其他商品对中意贸易发展的作用,拓宽贸易渠道,推动中意双边贸易至新台阶。

表 2 2017-2018年中意主要进出口商品贸易额(百万美元)

 

意大利对中国出口

意大利自中国进口

商品类别

2017

2018

2017

2018

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

金额

占比(%)

机电产品

5155

33.7

5449

35.1

11808

8.1

14032

38.6

化工产品

1438

9.4

1872

12

1868

5.8

2459

6.8

纺织品及原料

1233

8.1

1585

10.2

4980

15.5

5255

14.5

贱金属及制品

860

5.6

872

5.6

2996

9.3

3540

9.7

轻工业产品

297

1.9

361

2.3

1164

3.6

1245

3.4

杂项产品

652

4.3

701

4.5

2221

6.9

2344

6.5

橡胶制品

592

3.9

657

4.2

1500

4.7

1656

4.6

皮革制品

762

5

837

5.4

1139

3.6

1129

3.1

其他

718

4.7

693

4.4

1392

4.8

1516

4.9

数据来源: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

二、中意双边贸易合作的机遇分析

(一)“一带一路”倡议大力支持

意大利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支持者,也于2019年作为首个加入“一带一路”的G7国家,与中国签署和交换了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谅解备忘录,给中意两国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合作空间,推动着中意两国的全方位合作。自两国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之后,双方政治互访频繁,政治互信增强,签署了涉及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多领域的合作协议,推进两个的互联互通,而“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更使两国不断加深投资贸易自由化程度,鼓励双方企业的贸易投资合作,建立中意宁波生态园、普拉托侨资代表企业等合作区,推动两国共建第三方市场,落实“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实现两国优势、资源互补, 深化两国贸易合作,促进经济增长,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同时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中方也明确表示希望通过投资贸易的发展与中国企业先进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促进意大利交通设备、基础设施、能源的完善发展,开辟中意贸易往来合作共赢的新时代。

(二)企业间合作机会增强

近年意大利的经济虽不断复苏,但经济产出水平仍然低于金融危机之前,经济增速低,增长缓慢,商业信心指数大幅下降,同时意大利财政水平无法支撑其进行国内基础设施的大面积维修更新,所以经济增长成为意大利发展贸易核心,也是其摆脱债务危机,推动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动力。而中国近年来经济增长较快,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国内极力推动产业升级,处于由“制造业大国”发展为“制造业强国”的关键阶段,高科技设备与技术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在“一带一路”推动下,众多中国企业搭上国际直通车,以投资、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加强与意大利企业的合作。意大利享有“中小企业王国”之称,企业国际影响力巨大,企业间加强贸易合作不仅使中国企业可以利用意大利优质企业资源,推动中国企业国际化格局的发展,更能引进意大利在设计、节能能源、现代农业、高端制造等方面的技术优势[4],支持企业转型升级加强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国的转型升级,同时中国企业对意大利输出移动跨境支付、5G技术、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理念,给意大利企业带来资金支持以解决其发展基础设施的资金困难,推动中国企业参与意大利自由港的投资发展,促进意大利企业创新发展,走在国际科技前列。投资方面,意大利实行鼓励出口政策,仅对极少数产品实施管制,对投资与贸易的限制较少,拥有完善的外资支持体系,实施出口退税与出口信贷政策,为意大利来华投资、共享中国市场发展红利提供便利。此外,意大利作为跳板,可以加强中国与欧洲其他国家的深度合作,带动产业集群发展,营造国产企业品牌效应。所以中意双方各自拥有绝对优势资源,两国经济贸易存在互补性,加强中意企业合作机会不仅给意大利带来巨大利益增长,缓解财政困难,也推动中国深化改革开放、进行经济转型升级。

(三)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资源供应链与贸易的全球化水平逐步提高,生产要素的获取已打破空间距离限制,但运输成本仍是许多企业考虑的关键,在原料产地或市场投资仍是其首选。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方式逐渐由“产业走出去”转化为“产业集群走出去” ,自中意两国建立战略合作伙伴以来,中国企业对意大利企业的投资逐年增加,境外经贸合作区享有意大利政策优惠与资源分享,同时接受来自中国的资金支持与税收优惠,投资风险最大程度的降低,国内企业凭借市场优势对境外经贸合作区进行经营管理,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与当地优惠政策,进行产业革新,提高产品打开当地市场的可能性与畅销度。

在货物贸易方面,经贸合作区以当地物流网络作为基础,结合跨境电商平台,对传统运输方式进行创新,在投资当地设立仓库,运用国内先进的交通运输,以合作区的市场信息为依据向当地仓库输送商品,利用互联网平台收录不同海外客户的需求,将商品进行差异化分类、打包、追踪运输、售后,实现在当地的物流服务[5],利用当地物流链与电商的配合,减少货物贸易运输费用,提升物流效率,最大程度满足当地消费者消费需求,增加当地消费,加强企业产品外销竞争力。境外经贸合作区在带动贸易增长之外,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缓解失业率,同时境外经贸合作区的成功势必吸引更多外来投资,拉动新兴产业与各中小企业的发展,为贸易双方均带来收益。“一带一路”战略为中意的贸易合作提供了平台,在中意发展的新阶段保持友好外交的同时,积极进行两国技术交流与经贸合作区的建设,全方面稳固推动两国合作关系。

(四)文化软实力提高

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对保持中意长远合作同样至关重要。中意两国历史联系源远流长,罗马帝国时期意大利为地中海地区的交通枢纽与古丝绸之路的终点,紧密联系着中国文明与欧洲,时至今日意大利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仍秉承着“一带一路”精神加强与中国的互联互通,带来为颇可观的中意文化交流成果:2016年签署《中意文化合作机制章程》、2019年两国交换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的返还证书,意大利返还796件中国文物,树立起合作追索文物的典范等等,双方合办孔子学院为两国人民提供学习、交流的空间,密切的文化交流为两国经贸发展打下深厚的感情基础。此外旅游业迅速发展,中意作为巨大的旅游市场吸引着大量游客,推动两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为中意两国文化交流创造良好条件。在“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下,中意两国应加大旅游互通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两国悠久的文明历史及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优势,加强中意文化交流学习,促进民心相通,共同提高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提供支持两国贸易合作的文化软实力,为两国全方位、深层次的贸易往来创造机遇。

三、中意双边贸易合作存在的挑战

(一)欧盟贸易保护措施的威胁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以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为主的新贸易壁垒不断冲击着中国的对外贸易。伴随着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合作与发展,欧盟对中国产品采取了越来越多的反倾销措施,其对华反倾销产品的范围已从初级产品扩展至化工、钢铁、金属、纺织品等产业。根据WTO公布的数据,进入21世纪以来,欧盟对华的反倾销案件占其对外反倾销总案件的比重基本每年都保持在20%以上,中国已成为欧盟对外反倾销的主要对象之一。。然而,在“一带一路”新契机下,意大利却突显出与我国展开全方位经贸合作的强烈愿望,但迫于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的阻碍,合作进程缓慢。中欧之间的紧张关系若得不到缓和,意大利与我国将难以展开更深层次的双边贸易,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意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二)中意两国贸易失衡严重

从中意双边贸易现状中,可以看出中国在与意大利的贸易中处于顺差地位,且两国的贸易失衡日益严重。究其缘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个方面。一是意大利对我国的进出口额比例失调。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自身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市场需求旺盛,能够消费意大利足够多的产品,而与之相反的是,意大利在欧债危机后处于经济下行期,其市场不能吸纳中国过多的产品,因此其对我国的贸易进口额远低于其对我国的出口额。二是中意两国贸易结构发生变化。由于在“万众创业,大众创新”的趋势下,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我国对意大利出口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份额日趋增加,而意大利在经历政局动荡、经济危机之后,创新能力相对下降,其技术型产品不足以满足我国的需求,我国从意大利进口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份额相对减少。三是中国关税总水平逐年下调。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及去年我国关税总水平由9.8%降至7.5%,我国关税的大幅下调导致进出口商品价格降低,从而加大意大利对我国的进口总额,导致其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若意大利在两国的双边贸易中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的地位,易成为意大利在与中国贸易谈判时的筹码,以增加其在两国贸易中的市场份额和争取其在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权益,不利双方经贸合作伙伴关系的长期发展。

(三)中意两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存在差异

意大利作为欧盟的成员国之一,仍实行着欧盟对外贸易政策,其对我国实施的关税制度、普惠制待遇、进出口管制等制度与欧盟大体一致。但近年来,欧盟层面的对华政策越来越具有“对抗性”思维,拒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并在市场准入、贸易投资、技术转让、产能过剩等方面对中国不断施压,频繁介入亚太地区事务,企图以此来制衡中国[9]。然而,这恰恰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外贸政策相悖。倘若意大利依旧延续着欧盟的对华政策,将不利中意两国经贸互信的建立。

四、进一步发展中意双边贸易合作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预警机制,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在新一轮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欧、中美之间的贸易之战愈演愈烈,要想推动中意经贸合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亟需建立和完善贸易摩擦预警机制,预防、减少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以减少中意合作的阻力。

建立、健全贸易摩擦预警机制是维护我国对外贸易安全的一项预防性、系统性的工作,可以帮助企业进行风险预测和评估,有效防范国际间贸易壁垒,但就我国目前的预警机制而言,存在预警信息发布不及时、监测覆盖面窄、政府工作不够细化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贸易摩擦预警机制需要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三方良性互动。首先,政府应该扩大预警覆盖范围,构建起国际贸易摩擦信息库,对重点国家、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的相关市场状况进行监测和预警,及时更新进出口产品的市场份额、利润与亏损等信息,以帮助国内企业及时、准确获取本国和出口国相关市场的信息,灵活应对贸易摩擦[10]。此外,政府要建立快速的反应机制,精简对外投资审批程序,提高对外投资审批效率,以免因延误产生贸易摩擦。其次,行业协会作为连接政府与企业的桥梁,需发挥其中介作用,充分利用信息优势,进行风险预测。行业协会可以定期整理和编制与本行业相关的贸易摩擦信息及其预警信息,并通过期刊、网站、微博、微信等方式传递给企业;还可以成立贸易摩擦专家小组,定期展开专家座谈会,利用学术界的相关理论成果,为企业规避贸易摩擦提供专业的外部支持[10]。同时,要发挥企业的主动积极性,企业要熟练掌握国际贸易通行规则,提高风险意识,并灵活运用国际法规维护自身正当利益;进行资金投入,建立信息网络,培育专业人才,提升企业自身的预警能力。

(二)拓宽双方合作领域,提高出口产品质量

目前,随着中意两国贸易往来的日渐频繁,解决两国间的贸易失衡问题成为发展中意友好战略伙伴关系的关键。为解决中意贸易失衡问题,我国可以实施“两步走”策略,一是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拓宽合作领域;二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出口竞争力。

一是不断拓宽中意合作领域。随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对意大利的出口产品要更多的依靠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在中小企业、金融合作、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航天技术等领域寻找两国贸易新的增长点,在更大范围上、更大产业规模上促使两国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将双边关系推向新的高度。例如,拓宽两国在中小企业领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意大利中小企业发达,在服装、皮具、深加工肉类产品、葡萄酒等众多领域具有较大优势,尤其是在制造业领域拥有高精尖技术,其对中国的设备机械产品出口占到出口总量的85%左右,而中国近些年对制造业等领域的外资投入不断提供政策优惠,同时在这些领域中国需要国外提供更多的技术和服务,意大利正好有这方面的优势,可以成为中意两国在中小领域深入合作的契机。

二是不断提高我国出口产品质量问题。目前,国家产品质量整体环境较好,但有些地方对产品质量关注不够,在资金投入、人才、品牌上还存在不足,有关政府部门要紧抓现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带一路”的机遇,建立健全出口产品质量监管体系,提升行业质量标准,增强产品出口竞争力。首先,政府部门要对国家质量技术基础投入更多资金,加快我国出口产品标准提档升级,企业要加快技术研发投入,提高内部质检水平,保证出口产品质量。其次,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对提高产品质量的贡献作用。由于意大利是欧盟成员,我国企业在进入意大利市场时要格外注意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问题,需培养一批能够熟知欧盟政策、意大利市场行情、产品标准,懂技术的高精尖人才,同时,政府要大力支持技工教育,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作体系,发挥“中国工匠”的强大技能作用。此外,要打造中国自主品牌,这是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产品质量是品牌发展战略的基础。因此,我国在与意大利的双边关系中,要做好品牌定位,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积极打造并推广中国自主品牌,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增强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话语权”,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减少政策阻碍,落实双边贸易合作协议

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中意两国高层的频繁互访进一步推动了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为维持两国的长期双边贸易关系,首先要减弱欧盟对华政策的攻击性,以减少中意合作的外部阻碍。我国要积极促进与欧盟的政治磋商、高层会晤、学术交流以及各种经贸合作,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沟通,凝聚共识,缓和欧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