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业务探讨

您的位置是:首页>外贸进出口业务>外贸业务探讨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绿色壁垒

发表于:2017-05-21 15:23 作者:admin

杨东胜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摘要:伴随全球贸易发展,发达国家设置绿色壁垒渐成新常态。它以过高的技术标准、繁杂的检验检疫程序和各种环境标志、认证体系阻碍产品进口,影响贸易自由化进程。作为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大国,我国要在深入研究绿色壁垒负面影响的基础上,通过外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增加高端有效供给,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绿色壁垒(Green Barriers GBs)本质上是一种技术性贸易措施,是各种环保措施、法规、标准的统称,涵盖产品研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再利用等整个过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国际市场最主要的贸易壁垒之一。

一、绿色壁垒的最新发展趋势

绿色壁垒主要包括反绿色补贴、反绿色倾销、环境附加税;PPMs标准、绿色环保标准、绿色包装;强制性绿标、ISO14000认证及检验检疫制等。实践中,绿色壁垒内容繁杂,形式多样,变化多端,近年来主要呈现以下趋势。

(一)广泛性。一是体现在产品的多样化、整体化,从初级产品到制成品,既涉及环境资源,又涉及动植物与人类健康,涵盖整个产品生命周期。2014年以来,欧盟陆续发布污染物空气排放、塑料购物袋消费、医疗器械产品回收等新规,美、墨等国发布能源和水使用标签、机动车尾气排放限值、住宅建筑热传导值等法规,涉及产品领域不断扩大。二是体现在经济体的覆盖面,不仅发达国家设置绿色壁垒,肯尼亚、乌干达等最不发达国家也发布一系列产品通报,2014年出台技术壁垒措施最多的是厄瓜多尔,对拉美市场出口企业受技贸措施影响率达到59.47%,高于整体平均水平。

(二)复杂性。出口商品要达到不同标准才能销往不同国家。美欧日对本国没有登记使用的农药执行一律限量标准(即 0.01-0.05mg/kg),该浓度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仪器都难以检测;出口美国的电器须符合FCC UL 标准,并获得许可证,方可进入;食品、药品、化妆品、洗涤用品须符合FDA标准,获得CE 标志才能销往欧洲。2013年以来,广东省LED企业遭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包括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认证要求、绿色环保、包装标签或标识要求,产品出口需获得CEULVDEFCCSASO等机构认证,检验程序非常繁杂。

(三)多变性。发达国家通过灵活多变的管理办法、检测内容和复杂的检验标准,使出口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防不胜防,难以及时应对而受损。日本每年对肯定列表制度一律标准进行大量修订,制定不同农产品和食品的各种农残具体标准,很多修订标准比0.01PPM 更严格;欧盟农残标准堪称世界最严,且有愈加严苛之势,2014年共对法规(EC) No 396/2005进行了22次修订,2015年修订13次,过于苛刻的标准使中国产品的农残超标风险加大,增加了出口难度。

(四)歧视性。各国政策和标准主要依据国内技术水准和生产者、消费者的需求制定,有些条例则专门针对出口国家,具有明显或隐蔽的双重标准。自日本《肯定列表制度》颁布后,茶叶农残检验标准不断提高,种类不断增加,我国茶叶对日出口严重受阻。2015年一季度,西班牙农业组织COAG声称,由于中国蜂蜜生产使用抗生素从而高产,而欧盟严格规定抗生素的使用,导致价格落差及不公平竞争,要求政府保护国产蜂蜜和维护蜂农生存环境。实际上蜂蜜检出抗生素并非中国独有,而且中国蜂农违规使用抗生素也并非普遍行为。

(五)扩散性。绿色壁垒易于传递,不仅涉及的产品范围逐渐扩大,而且呈现出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的趋势,新兴市场技术性贸易措施向发达国家看齐渐成常态,有的甚至直接沿用发达国家标准。2015年,海湾七国联合发布低电压电气设备技术法规,提高技术要求,国内企业为通过认证大幅增加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非洲国家也开始注重环保,尤其是经济发展相对较好的摩洛哥、肯尼亚、南非等国相继颁布了一些环保法规。据报道,韩国将在2018年起施行肯定列表制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技术标准也在不断提高。

(六)强制性。最初发达国家的一些技术标准具有自愿性和示范性的特征,可依企业意愿决定是否申请,但是近年来自愿性措施出现向强制性措施转化的趋势。2008年之后,欧盟出台环境足迹产品指导目录(PEF),在评估方法和标识认证上全面统一现有各种绿色壁垒,目前已进入立法程序,通过后将使欧盟绿色壁垒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综合性、全方位环评指标,PEF影响范围极广,覆盖气候变化、水资源消耗等14种环境影响,一旦实施,最终会影响各种出口行业及其产品。

二、绿色壁垒的负面影响

据统计,我国被进口国拒之门外的中药产品中60%以上是倒在绿色壁垒之下。入世后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加剧,近年尤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减缓出口增长。我国传统出口市场是日美欧、东南亚、韩国等地,占出口总额80%,它们多是绿色壁垒比较严重的地区,出口产品的地理方向决定了我国不得不直接面对绿色壁垒的威胁。美国实施绿色壁垒后,我国出口数量年下降近20%。除了生产工艺压力外,成品的生态安全要求更是日新月异。玩具是受技贸措施影响比例较高的行业,随着欧盟玩具法规及标准越来越严,我国玩具频遭欧盟非食品类消费品快速预警系统(RAPEX)通报,2016年被通报出口玩具数量同比增加,其中娃娃玩具被通报数量最多,采取的措施以强制撤架数量最多,其中窒息危险被列为首位原因。由于外贸供给侧结构中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占比较高,因此在发达国家专门针对我国某些商品设置绿色壁垒时,出口增长速度呈现下降趋势。

(二)增加企业成本。绿色壁垒多以环境标准和标志的形式出现,要达到其标准、获取其标志,企业须投入大量人财物力,使成本大幅上升。美国农产品有机认证,首先必须经过五年过渡期,期间须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记录,包括每次施肥、防虫害及相关的环境污染,甚至生产场地和公路的距离及可能造成的废气污染都要考虑,削弱了传统出口产品的低成本优势。不断更新的欧盟ERP指令、玩具指令、REACH指令、美国能源之星计划等法规使生产、检测、注册成本大幅上升,ERP指令每类产品单项检测费超过1万元,REACH指令平均每种化学品用于注册的直接费用高达8.5万欧元。绿色壁垒在执行过程逐渐成为商品进口的严重障碍,调查取证、检验检测、认证公关等耗时费力,延误商机。

(三)影响经济效益。发达国家要求我国纺织品达到国际贸易市场标准后才能进入,比如ISO14000认证。要实施该认证,企业须付出高昂费用,严重削弱产品竞争力。美国环保局(EPA)曾发布两项复合木制品甲醛释放限制法规提案,提出了堪称全球最严苛的甲醛释放量要求,高出我国标准1000倍。有企业初步评估,如果按美方新标准生产,以人造板为基材的板式家具成品的成本将提高15%—20%。美国服装和鞋履安全协会2016年年初发布第17版限用物质清单,公布了超过250余种服装、鞋类和家纺产品禁用或限制使用的物质,涵盖全球化学品管理和产品安全要求规定的限制物质,轻纺产品的国际环保壁垒进一步升级。我国纺织业中小规模企业众多,随着资源环境压力逐渐加大,生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技术升级压力极大。

(四)恶化贸易关系。发达国家为保护国内产业和环境,经常单方面采取措施,限制进口,引发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导致我出口环境恶化。由于我国环保水平相对较低,绿标制度不够完善,难以达到发达国家无公害或低害性标准,无形中对我出口形成合法排斥。韩国由于农食产品生产不能满足国内需求,为保护本国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一直运用各种技术壁垒限制我农产品进入,种类多、针对性强。自201711日至224日,韩国扣留我国食品达47起,扣留原因五花八门。2014年底山东大蒜遭韩国退运,为防事态扩大,商务部最终将其定义为商业纠纷,但是退运事件给当地蒜农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三、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国内原因

出口遭遇绿色壁垒固然受到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外部需求侧因素的影响,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外贸转动力、提质量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欠佳。

(一)产品技术含量低,结构不合理 。作为全球第二大消费主体,我国低标准产品挤占市场,出口产品质量实际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10年~20年。多年来,我国产品出口呈现低端粗放特征,低端表现为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粗放则表现为产品附加值增值率低。我国是传统中医药大国,但中药出口额仅占世界中药市场3—5%,每年反倒进口不少附加值更高的洋中药。e


PLP­从供给侧角度看,当前不是简单的产品过剩,而是总体上的结构性失衡,低端产品严重供大于需,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甚至稀缺,没有形成以技术、品牌、标准、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综合竞争优势。


(二)企业环保意识淡薄 。资料显示,我国获得环境标志认证和使用绿色食品商标的产品比例极低,企业绿色观念淡薄,缺乏参与绿色认证主动性。全球许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制定了多达20余套森林认证标准,包括森林经营认证(FMC)和森林制品加工企业产销监管链认证(COC),但在PEPC官网上几乎找不到中国林产品企业。、欧盟CE标志历来被视为制造商进入欧洲市场的重要通行证,也是欧盟阻止不合格产品进口的一道最重要、最基础的安全防线,而我国不少企业使用CE标志不符合指令,导致货物到达欧盟口岸后被扣留、销毁、退货、通报。

(三)环保质检标准偏低 。相比发达国家,我国很多行业标准偏低或不够细致,有些标准甚至二三十年不变,严重落伍而且标准体系混乱,有国家、地方、行业及企业标准等,名目繁多,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也有一定差距。现行纺织品国家标准中,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不足一半;2016OEKO-TEX100标准将数十种防霉剂、致癌染料等纳入管控,2016年纺织服装被国外实施通报召回事件超过百起。每年制造业因质量问题造成直接损失超过2千亿元,间接损失超过1万亿元。

(四)土壤及水质污染严重。 国土部《土地整治蓝皮书》显示,我国耕地受中重度污染的面积约5000万亩,特别是大城市周边、交通主干线及江河沿岸的耕地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严重超标。水污染也相当严重,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主要湖泊富营养化严重,2015年监测数据显示,80.2%的地下水无法饮用。我国还是全球化肥使用最多的国家,每年大概消耗1亿吨,约等于5斤粮食要使用1斤化肥,超出国际公认安全线的一倍左右,大部分流入水体或渗入土壤;工业污水则大多直排江河,严重影响农作物生产。

(五)农残超标严重 。目前我国已成全球农药生产、使用和出口第一大国,现有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方式导致农药使用越来越多,每年达130万吨,是国际平均水平的2.5倍,平均利用率只有35%,大部分农药通过径流、渗漏、漂移等流失,污染土壤和水资源,影响农田生态安全。由于农药、化肥等使用不合理,生产工艺落后,储运条件差,导致中药材卫生学标准和重金属限量超标,很多产品因达不到欧美有关安全卫生标准而被退回。农药的无序发展、长期不合理使用等问题严重影响消费者信心。

}<


7S% ?TY四、外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举措

基于国内供给侧与国外需求侧结构性失衡,结合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绿色壁垒。具体而言,外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措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自上而下切实转变发展理念 。发展经济既要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又要保护生态环境,破除以GDP论英雄的观念,改变竭泽而渔的生产模式。外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转变发展思路,以环境标志为引导,发展绿色产业,促进环境友好产品出口;西部地区生态脆弱,在三去一降一补过程中,不能将东部发达地区淘汰的低端产能和污染型企业向西部迁移,不能重走只污染不治理的旧路;加强外贸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产品出口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转化,严控初级原材料出口;政府要从税收立法入手,完善环保法规,引导经济发展进入绿色通道;建立完整的绿色保障体系,完善技术法规和质监体系,制定开发绿色产品的财政信贷优惠政策,实现环境成本内在化,建立与ISO14000相衔接的环境管理标准。

(二)注重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品质。外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打造品牌,提升品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目前我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还不是制造业强国,据社科院调查,中国最好和最具比较优势的制成品生产过程中,很多核心零部件要依赖进口,即使最简单的生产环节和阶段,在品质和精致化方面,与发达国家尤其是工业强国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由于经费不足以及技改力度有限,我国企业在多数行业缺乏核心技术,工业产品虽有220多种产量居世界第一,但自有品牌在世界100个品牌当中只有华为,知识产权和品牌严重缺失。提升产品品质最有效的方式是技术创新,国家应加大对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通过科技创新,将项目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三)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价值链攀升。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外贸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各种加工贸易,制成品基本处于价值链分工的中低端。产业是外贸发展的基石,经过多年改革,我国在产业补短方面实现了一般制造业的突破,高铁、核电都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但是高端和先进制造能力仍显不足,国际分工地位亟待通过补强而提高,从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转化。当前我国外贸依存度已高于美日、印度和巴西,如果固守传统模式,会因其它国家和地区参与竞争,导致贸易条件恶化。企业在无法掌控外贸需求侧的情况下,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优良的产品,推进乃至引领新的需求增长点,对于突破绿色壁垒极为重要。

(四)开发绿色产品,倡导绿色消费 。开发绿色产品要着眼于无公害新型能源、绿色资源,以生物防治手段加强农产品病虫害防治,加大科技投入,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行业协会较之政府更了解产业状况,应积极督促企业落实国家标准,强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协调,从源头支持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协助企业引导消费者从承担社会责任的角度看待绿色消费;企业则应深入研究进口国的产品审核制度,大力开发绿色产品。如果全社会能从衣食住行各方面形成绿色消费气候,实现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那么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就不是梦。

(五)完善安卫环健检测标准。 我国产品尤其是农食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要建立系统化、系列化的质量标准,掌握最新的国际检测手段,适当采用国外的一些检验标准,加强生产环节的质量监控,提高检测机构的社会公信力。标准和品牌都是产品,都属于知识产权,要鼓励企业创建自主品牌,争取国际市场对我商品的质量认可。购买海外商品的国内消费者有36.2%的人是因为有正品保障,发达国家的食品标准始终处于动态更新中,政府监管部门、第三方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有较好的联动机制。英国、德国等都有相应机构,经常能早于政府部门发现一些食品安全风险,并提出独立研究报告。绿色壁垒是严格的绿色质量标准,政府可以通过行业协会或龙头企业建立和完善农食产品的检测机制,以确保符合进口国产品质量标准。

(六)加强中外合资,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鼓励实力较强的企业利用合资合作方式引进先进技术,与自主研发并重,带动产业升级,或者到国外特别是绿色壁垒频发的欧美地区设立生产企业或研发中心,加快国际品牌和营销网络建设,利用跨国公司模式规避绿色壁垒。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已经为外贸出口奠定了坚实基础,要大力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拓展贸易增长空间。在调结构的过程中,低端产能可以向经济发展阶段恰好有需求的国家转移,锁定与中国市场化程度相似的市场,继续发挥原有产业优势,但是产业阶梯转移不是污染转移。由于观念、法制、经济水平等的限制,发展中经济体的资源和环境更容易受到破坏,我们不能走西方殖民者的邪路,不能将污染传递到发展中经济体,要切实担负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领导责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应有的贡献。

 

绿色壁垒是全球化进程中不可逆转的趋势,因此,外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简单的三去一降一补,而是要实施从发展理念、模式到产品结构、质量的全方位立体化改革,着眼于扩大有效和高端供给,以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在全球经济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发展的情况下,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突破国外绿色壁垒,推进全球绿色发展,成为新型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开拓者和引领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