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市场

您的位置是:首页>外贸进出口业务>国内外市场

我国真丝绸商品出口现状、制约因素及优化策略

发表于:2017-05-17 16:25 作者:admin

姚萌萌   西南财经大学

 

  摘要:丝绸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创汇商品,但近年受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贸易壁垒措施、国内缫丝产能过剩等制约因素影响,真丝绸商品出口遭遇连年滑坡,对主销市场出口存在普遍减少。需采取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品牌建设,坚持产业跨界融合,开拓“一带一路”沿线新兴市场等措施,从而优化真丝绸商品出口贸易的发展。


真丝绸商品主要包括蚕丝类产品、真丝绸缎和丝绸制成品。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丝绸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61-10月中国真丝绸商品出口额达到23.26亿美元,同上年相比增加2.4%。但近些年,我国真丝绸商品出口额出现连续3年的下滑现象,出口优势和国际竞争力有所减弱,面临着诸多复杂的制约因素。对此,本文通过相关数据分析了真丝绸商品出口现状及制约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中国真丝绸商品出口贸易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我国真丝绸商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一)出口额下降趋势明显

当前世界经济低速增长,各国消费需求普遍不振,我国真丝绸商品的出口发生明显滑坡。2013-2015年间,中国真丝绸商品出口总额从35.38亿美元下跌至30.69亿美元,并且在2014年被欧盟和印度超越,最终丧失了真丝绸商品出口全球第一的龙头地位。虽然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丝绸企业“走出去”发展受到了利好政策的支持,可我国丝绸产品出口情况却不容乐观。2016年前三季度真丝绸商品出口额仅为18.58亿美元,同比下降9.85%,丝类、绸缎和丝绸制成品的出口金额与单价齐降。真丝绸缎出口额为4.79亿美元,同2015年相比下降13.42%,出口单价为5.09美元/米,同比下降10%,跌幅超过所有真丝绸商品。目前,我国依旧是国际市场上丝绸的主要供应者之一,但是整体呈现出的下降趋势仍未改变。

(二)主要出口到欧盟和美国,传统出口国仍是重要贸易伙伴

丝绸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创汇商品,中国共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丝绸贸易业务。20161-10月对欧盟出口最多,达到6.02亿美元,同上年相比有14.41%的明显涨幅,占中国真丝绸商品出口总额的25.88%。从国别地区来看,欧美等传统出口国仍然是主要的出口市场,去年前3季度我国对美国、印度、意大利、巴基斯坦和日本的出口额合计占我国真丝绸商品出口总额的42.32%。此外,同期丝类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为印度和欧盟,出口额分别为1.46亿美元、1.1亿美元,合计占中国丝类产品出口总额的63.23%;真丝绸缎的出口对象主要是巴基斯坦,出口排名前5位的市场中,除香港地区外均有10%左右的出口额下降;丝绸制成品在美国最受欢迎,共出口2.82亿美元,同比下降12.74%。由此来看,我国部分真丝绸商品对主销市场出口发生普遍减少,而欧美等传统出口国仍然是我国丝绸贸易的主要伙伴。

(三)出口价格持续走低,丝类产品供大于求

真丝绸商品的出口价格持续走低,2016年前三季度我国丝类、绸缎和丝绸制成品的出口单价分别为39.85美元/公斤、5.09美元/米和8.29美元/件套,相比于2015年同期均呈下降趋势,降幅分别为7.7%10%3.32%。其中,蚕丝类产品出口价格在近两年内持续下跌,从45.99美元/公斤降至42.22美元/公斤。蚕丝出口价格震荡下行的主要原因是供大于求。我国丝绸产品对出口依赖程度大,内销与出口比例正从2:8调整为5:5,据GTA数据显示,2015年世界丝类出口1.69吨,而中国以出口1.29万吨占比76.24%。同时,部分传统丝绸消费大国如韩国、日本等,消费量逐年萎缩,同我国供应量的增长存在矛盾,供大于求导致丝类出口单价下滑趋势明显。

(四)出口产品结构变化,丝绸制成品占主导地位

“十二五”期间,丝类、绸类出口占比逐年下降,丝绸制成品出口占比开始上升。20161-10月我国丝绸产品出口结构发生变化,丝类、绸类和丝绸制成品出口总额分别为4.41亿美元、5.28亿美元和13.57亿美元,占比分别为18.95%22.72%58.32%。与上年同期相比,丝绸制成品占比上升8个百分点,而丝类、绸类产品占比分别下降0.97个和4.2个百分点。我国真丝绸商品出口结构以丝绸制成品为主。2013-2015年,中国丝绸制成品出口总额分别为19.04亿美元、15.58亿美元和17.67亿美元,分别占我国真丝绸商品出口总额的53.82%50.59%57.6%;出口品种以服装、领带和头巾等服饰品种为主。但我国丝绸制成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不到14%,处于劣势地位。总体来说,中国真丝绸商品出口品种主要是丝绸制成品,但是其处于价值链低端。


二、我国真丝绸商品出口面临的制约性因素

(一)贸易壁垒日渐升级,出口难度增大

我国真丝绸商品出口在长时间内不断遭受来自美国、印度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反垄断、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的困扰。如印度在2005年对原产于中国的绸缎发起反倾销调查,涉案总金额高达1.8亿美元,涉案企业100多家。2016年初,印度又宣布对中国生产的3A级及以下等级桑蚕丝征收为期5年的反倾销税,税率为1.85美元/千克。这些持续不断的贸易壁垒,恶化了我国真丝绸商品出口环境。此外,不少国家的政府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利益,通过制定严格的技术法规、提高技术标准等途径制造技术性贸易壁垒,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严重限制了我国真丝绸商品的出口。2016年欧盟要求纺织品中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E)含量不得高于0.01%,此次禁令将对我国丝绸产品出口造成影响。总体而言,贸易壁垒限制我国真丝绸商品出口流通,给我国经济贸易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二)外国真丝绸商品出口,加剧国际市场竞争

部分未来有能力与中国抗衡的国家,如巴西、印度等都受到了世界银行、欧盟以及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技术与资金支持,大力推动了本国丝绸产业的发展。巴西在日本的技术支援下,生产出的生丝具有高等级品质,其清洁、抱合力等指标均优于我国,竞争优势很强,出口欧洲市场的单价处于较高水平。2015年巴西丝类出口数量仅排世界第4位,总数量为495吨,占比为2.92%,但出口金额仅次于中国,为2831.82万美元。此外,在世界银行的资金援助下,印度迅速成为世界丝绸第二大生产国,其丝绸制成品出口超过中国接近一倍。2016年前三季度,印度出口真丝绸商品共26.27亿美元,超过中国同期出口金额达6.19亿美元。同时,中国周边国家政府积极投入巨额资金,大力扶持本国丝绸产业发展。在美国市场,印度绸缎出口数量已经超过中国;风格独特的泰国丝绸,深受外国游客的喜爱;而越南的生丝以其低廉的价格,也成为我国丝绸产品出口的竞争对手。

(三)产品附加值低,缺少国际知名品牌

我国出口的真丝绸商品档次、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不高,创汇率为韩国产品的40%,仅及意大利、法国的16.7%20161-10月,我国共出口终端消费的丝绸制成品13.57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26%,平均出口单价9.76美元/条(件、套),仍处于产品价值链低端。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丝绸生产技术与装备研发相对滞后。比如日本、巴西等国家自动丝机占85%以上,我国仅有42.6%;无梭织机在意大利比例超过90%,而我国只有15.4%。同时,我国大多数企业创新能力差,过度强调实际利益,缺乏对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以至于我国作为丝绸大国却没有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品牌。

(四)缫丝产能过剩,原料成本居高不下

我国缫丝行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导致接近1/3的缫丝企业常年亏损,全国行业平均利润不到1.9%。在此背景下,企业抢购蚕茧,推涨原料价格,从而催生丝价高,最终造成订单少,市场份额萎缩,丝绸产业链陷入恶性循环。同时,蚕茧的生产规模逐渐缩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东部地区的浙江、江苏、山东等知名的优质蚕茧基地,蚕茧产量每年以10%-15%的速度在减少。此外,我国蚕茧原料还在依靠蚕农散养,产业化进程滞后,原料质量退化严重。全国65万吨蚕茧,能够缫制5A以上等级的原料不足,如能够缫制国际品牌爱马仕用丝的蚕茧不到5000吨。丝绸原料端质次价高的现状,对我国丝绸行业造成极大的伤害,尤其在当今快时尚流行的趋势下,蚕丝同纤维替代品竞争力不足。

(五)绿色环保压力加剧,不少企业停产整顿

丝绸印染行业属于国家环保重点监控行业,其产生的印染废水是主要污染源。据统计,印染企业每加工100米织物,产生废水量35吨。2016年国家环保措施密集发布,各项条例相继出台: 201612月,《环境保护税法》正式通过,政府将从税收杠杆入手迫使企业减排;同年,17个省份开征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排污费,印染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环保压力。数据显示,2016年绍兴64家印染企业全面实施停产整治,杭州萧山关闭370家污染企业,对1628家企业进行整治。可见,印染企业需在节能减排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必然增加营运成本,践行绿色环保任务也将成为企业工作的新常态。

 

三、促进真丝绸商品出口贸易发展的优化策略

(一)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环保技术创新

目前我国缫丝产能为12万吨,却只有约7万吨生丝原料的供应,产能严重过剩。首先,解决产能过剩矛盾,可提高金融工具扶持标准,对连年亏损企业停止输血。严格执行节能减排规定,加快淘汰过剩产能、污染严重的企业。鼓励兼并重组行业内过剩的低、小、散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其次,建立优质蚕茧生产基地,推广“公司+科研院所+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采取最低保护价收购、订单农业和蚕农入股等措施,稳定蚕茧产销关系。第三,加强环保技术创新,低污水数码印花设备占欧洲市场70%的份额,而在中国不足5%。可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加快数码印花、冷堆印花等科技成果的形成与转化。万事利同清华、浙江大学等十多所院校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研发18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装备技术和产品,其开发的低污水丝绸数码印花技术涵盖大部分产品。

(二)加大深加工力度,推动自主品牌建设

我国丝绸出口企业大多仅是赚取加工费、原料费等,而将高附加值的终端让给依靠丝绸深加工再出口的意大利、法国等。如一条中国提供生丝的法国品牌爱马仕丝巾可卖3000元,但留给中国企业的只有150元。因此,应加大深加工力度,推动自主品牌建设,增强国际市场话语权与竞争力。首先,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高端设备,如万事利并购法国百年品牌MARC ROZIER,借助其设计与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其次,通过无偿资助、无息或低息贷款等方式优先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协助其构筑复合型、差异化及功能性的新型产品。降低丝绸企业的出口退税率,逆转企业低价竞争局面。最后,鼓励企业深挖宋锦、缂丝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产品潜力,开发丝绸画、丝绸邮票等新产品,延伸产业链。同时,积极申请“高档丝绸标志”,实施品牌化战略,提高国际高档产品市场份额。

(三)坚持产业跨界融合,扩展丝绸创新领域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行业发展动力转换的背景下,只有跨界创新才能不断突破。万事利集团用“丝绸+”的跨界思维创新,与王星记扇子、中石油、敦煌研究院等建立合作关系赢得商机,2016年销售利润同比增长超50%。丝绸行业参与产业跨界合作可从以下几点实施:一要注重丝绸文化属性,签约文化遗产传承人,与艺术院校合作,建设丝绸博物馆、丝绸特色小镇等。二要同旅游行业融合,如开放老厂区的工业文化旅游价值,发掘桑园生态种植绿色旅游资源等。其次,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拓展信息渠道,深度挖掘消费者的需求,实现网络精准营销。同时,开展服务型的个性化订制、在线支持服务等新型消费体验。四要开发丝绸环保属性,积极研发丝绸墙纸、窗帘等家装材料,或是丝绸面膜等美容产品。

(四)借助丝绸之路,积极布局新兴市场

我国真丝绸商品出口地区主要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占比接近90%,近年主销市场需求没有明显好转,而“一带一路”战略成为国际丝绸贸易合作的新契机。因此,出口企业应积极布局中东、非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新兴市场。一方面,抱团出海,形成群集效应。依托商务部门、行业协会,发展丝绸博览会、产品交易会等,建立展示、贸易与宣传平台,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另一方面,与其他国家企业、机构、园区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支持优秀企业收购国外研发机构、品牌和营销网络,集合全球产业资源,形成有竞争优势的国际产业链。同时,充分利用东南亚等国家的有效资源,建立海外制造加工基地,降低生产成本,通过跨境电商的创新营销模式,将线上移动客户端APP、微平台等同线下出口融合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