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论自贸区

您的位置是:首页>国际贸易论坛>纵论自贸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汽车市场的时空变化

发表于:2019-03-28 14:33 作者:admin

赖长强  罗谷松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下,汽车等先进制造业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将大幅提升,“一带一路”占据中国汽车“走出去”市场的半壁江山,然而“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消费特点与汽车市场均存在明显的不均衡和不充分。本文从销售与生产、时间与空间、重点国家与地区、市场差额等多个维度,系统分析2005-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汽车产业的市场供需格局和时空变化特征,并提出中国汽车产业要因势导利,注重资、技、品并举,抢抓新一轮汽车对外开放的战略机遇;因地制宜,分地区施策,分类加强与“一带一路”主要地区(国家)投资合作,推动中国汽车从“走出去”迈向“融进去”。

当今,中国正在开启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征程,汽车等先进制造业的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水平将进一步大幅提升。近年来,伴随“制造业回归”和“制造业升级”双向战略的实施,世界各国都对以汽车工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重新布局,而“一带一路”覆盖活跃的东亚经济圈、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和广大沿线腹地,汽车市场空间巨大、潜力无限。我国汽车产业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在“中国制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近年来,我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汽车商品呈稳定增长态势,2017年中国出口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汽车为64.07万辆,同比增长23.75%,占出口汽车总量的60.23%,汽车产业已成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产能合作和加强双边、多边贸易的重要切入点。2018年中国汽车出现28年来销量首次下降,中国汽车市场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我们必须在加快拓展国际市场,尤其是紧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实现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

因此,本文从市场供给需求的角度,全面而细致、系统而深入地关注2005-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汽车市场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门别类提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展开汽车国际产能合作的对策建议,为中国汽车“走出去”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汽车市场的时空变化特征

本文主要通过市场变化维度(销售、生产、市场差额)和地理空间维度(总体情况、主要地区、重点国家),深入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汽车市场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愿景和行动报告其实并没有明确界定准确的空间范围,只是在地理空间上粗略地勾勒了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致轮廓与基本走向。本文使用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汽车销量和产量数据来源世界汽车制造商协会,由于东帝汶、不丹、阿富汗、马尔代夫、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等国的汽车销量数据缺失,本文最终选取60个国家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具体见表1

1  “一带一路”沿线60个国家

地区

国家

数量

东盟

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新加坡、文莱、老挝、柬埔寨、缅甸

10

东亚

蒙古

1

南亚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

5

中亚

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

4

西亚

伊朗、沙特阿拉伯、以色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埃及(西奈半岛地区)、阿曼、希腊、卡塔尔、叙利亚、伊拉克、黎巴嫩、巴林、巴勒斯坦、约旦、塞浦路斯、土耳其、也门、科威特

18

中东欧

波兰、奥地利、匈牙利、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克罗地亚、保加利亚、斯洛文尼亚、立陶宛、塞尔维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波斯尼亚、马其顿共和国、阿尔巴尼亚

16

独联体

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

6

 

(一)沿线国家汽车销售的时空变化

1.沿线总体销量:增长较缓、增幅不大,增速与全球齐头并进。2005-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汽车总体销量增长较为平缓,从2005年的1015.78万辆,增长到2017年的1504.97万辆,13年的增长幅度接近50%;“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本与全球汽车销量的增速保持一致,2005年“一带一路”国家汽车销量在全球占比为15.41%,到2017年该比例为15.55%,说明13年间“一带一路”国家在全球汽车销售的份额基本维持不变。

表2  2005-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汽车销量及其全球占比

年份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销量(万辆)

全球汽车销量(万辆)

一带一路国家全球占比(%

2005

1015.78

6591.79

15.41

2006

1108.84

6834.74

16.22

2007

1264.52

7155.70

17.67

2008

1357.09

6830.83

19.87

2009

1083.69

6556.27

16.53

2010

1327.40

7495.9

17.71

2011

1453.32

7815.74

18.59

2012

1550.65

8211.65

18.88

2013

1493.70

8559.43

17.45

2014

1475.08

8832.56

16.70

2015

1369.85

8970.73

15.27

2016

1407.69

9390.56

14.99

2017

1504.97

9680.44

15.55

 

2.主要地区销量:多数地区(除独联体)均有增长,南亚规模最大、增速最快。从2005-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地区汽车销量来看,2017年“一带一路”汽车市场规模(销量)从大到小的地区依次为南亚(434.83万辆)、西亚(344.34万辆)、东盟(330.05万辆)、中东欧(201.52万辆)、独联体(173.32万辆)、中亚(20.9万辆)。2005-2017年期间,大部分地区汽车销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汽车销量增长最快的是南亚地区,销量从2005年的162.79万辆增长到2017年的434.83万辆,增幅高达167.2%;汽车销量唯一出现明显下降且波动最大的地区是独联体国家,销量曾经从2005年212.31万辆增长到2008年的392.45万辆,金融危机后出现“断崖式腰斩”,到2017年汽车销量仅为173.32万辆。再看东盟市场,东盟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第一个重要枢纽和21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地,地缘优势凸显,目前大多数地区为发展中国家,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汽车消费市场潜力巨大,2017年东盟十国的汽车整车销量达330.05万辆,比2005年增长60.6%。

 

3.重点国家销量:销量超百万的国家仅4个,销量超十万的国家有21个。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汽车销量大于10万辆的国家有21个,销量大于20万辆的国家有14个,销量大于50万辆的国家仅8个,销量超百万级别的国家仅4个,分别是印度(434.83万辆)、伊朗(171.86万辆)、俄罗斯(160.23万辆)、印度尼西亚(106.09万辆)。

 

(二)沿线国家汽车生产的时空变化

1.沿线总体产量:增长平稳,仅有2/3的国家具备汽车生产制造能力。从2005-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汽车的生产制造情况来看,13年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汽车产量从2005年的973.88万辆,增长到2017年的1774.29万辆,增长幅度达到82.4%。但是,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本文选择的6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只有18个国家生产制造汽车,剩余超过2/3的国家(42个)汽车完全依赖进口。

表3  “一带一路”沿线具有汽车生产能力的18个国家(单位:辆)

国家

地区

2005

2009

2013

2017

印度

南亚

1638674

2641550

3898425

4782896

泰国

东盟

1122712

999378

2457057

1988823

土耳其

西亚

879452

869605

1125534

1695731

俄罗斯

独联体

1354504

725012

2192245

1551293

伊朗

西亚

1077190

1394075

743680

1515396

捷克

中东欧

602237

983243

1132931

1419993

印度尼西亚

东盟

500710

464816

1206368

1216615

斯洛伐克

中东欧

218349

461340

975000

1001520

波兰

中东欧

613200

878998

590159

689729

匈牙利

中东欧

152015

214543

321287

505400

马来西亚

东盟

563408

489269

601407

460140

罗马尼亚

中东欧

194802

296498

410997

359250

斯洛文尼亚

中东欧

177951

212749

93734

189852

乌兹别克斯坦

中亚

95814

117900

246641

140247

奥地利

中东欧

253279

72334

166428

99880

塞尔维亚

中东欧

14179

16738

113878

79912

埃及

西亚

64549

92339

30804

36640

乌克兰

独联体

215759

69295

50449

9542

 

2.主要地区产量:多数地区(除独联体)均有增长,但地区间差距被不断拉大。其中,汽车产量增长最快的是南亚地区,产量从2005年的163.87万辆增长到2017年的478.29万辆,增幅高达191.9%;汽车产量波动较大且略微下降的地区是独联体国家,产量曾经从2005年的157.03万辆增长到2008年的221.34万辆,金融危机后汽车产量出现大幅下降,随后几经波折震荡,到2017年汽车销量为156.08万辆。2017年“一带一路”汽车生产规模从大到小的地区依次为南亚(478.29万辆)、中东欧(434.55万辆)、东盟(366.56万辆)、西亚(324.78万辆)、独联体(156.08万辆)、中亚(14.02万辆)。另外,尤为值得重视的是,剔除中亚地区外,“一带一路”沿线各地区间汽车产量的差距被不断拉大,2005年东盟、南亚、独联体、西亚、中东欧等地区汽车产量均位于155-225万辆之间,各区域间的差距较小,2017年汽车产量均位于155-485万辆之间,各地区间的差距拉大到320多万辆。这说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汽车产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正在并将进一步拉大“一带一路”沿线各地区(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3.重点国家产量:汽车生产“规模效应”明显,产量超百万的国家有8个。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具备汽车生产制造能力的18个国家中,产量大于10万辆的国家有14个,产量大于100万辆的国家有8个,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印度(478.29万辆)、泰国(198.88万辆)、土耳其(169.57万辆)、俄罗斯(155.13万辆)、伊朗(151.54万辆)、捷克(142.0万辆)、印度尼西亚(121.66万辆)、斯洛伐克(100.15万辆)。2017年汽车产量超百万的8个国家中,有4个国家(印度、捷克、印度尼西亚、斯洛伐克)2005-2017年间的产量增幅超过100%;2017年汽车产量小于10万辆的4个国家(奥地利、塞尔维亚、埃及、乌克兰),2005-2017年间有3个国家(奥地利、埃及、乌克兰)的产量出现大幅下降,这在一定程度反映了汽车制造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特征。

(三)沿线国家汽车市场差额的时空变化

1.沿线总体市场差额:产能提升速度明显超过消费能力,八成国家“供不应求”。2005-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汽车总体市场差额从2005年的33.36万辆,由正转负,市场差额扩大到2017年的-279.38万辆,说明随着全球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整体汽车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汽车生产能力提升速度明显超过汽车消费能力增长速度。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60个国家中,有48个国家汽车市场差额数据为正值,表明这些国家汽车市场供给小于需求,产不供销、供不应求,必须依赖进口满足国内汽车市场需求,而其中大部分国家(42个)汽车消费完全依赖进口;有12个国家汽车市场差额数据为负值,表明这些国家汽车产量大于销量,汽车市场供给大于需求,国内汽车产量除满足本国市场需求以外,还需要通过出口消化国内汽车产量。

2.主要地区市场差额:地区间差距有所扩大,汽车消费大多滞后于汽车制造发展。2005-2017年的变化来看,各地区之间的汽车市场差额的差距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其中,中东欧地区汽车市场差额从2005年的-61.76万辆一直扩大到2015年的-260.89万辆,随后收窄到2017年的-233.03万辆,说明该地区汽车制造业发展迅速,而汽车消费市场明显滞后于汽车制造业发展;独联体和西亚地区汽车市场差额也经历了从不断扩大,到大幅缩小的过程;独联体和西亚地区汽车市场差额也经历了从不断扩大,到大幅缩小的过程;南亚地区从产销基本平衡(2005年市场差额为-1.08万辆),随后一路差额扩大,到2017年市场差额为-43.46万辆,产量明显大于销量。

2017年“一带一路”汽车市场差额从正到负的地区依次为:独联体(16.96万辆)、西亚(15.64万辆)、中亚(1.62万辆)、东盟(-37.11万辆)、南亚(-43.46万辆)、中东欧(-233.03万辆),可见,相对而言“一带一路”沿线的独联体和西亚地区汽车销量大于产量,整体上有较大的汽车进口需求;中东欧地区和南亚汽车产量大于销量,整体上有较大的汽车出口要求,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东欧汽车差额达到-233.03万辆,该地区汽车产量远远大于销量,有强烈的汽车出口要求。

二、中国汽车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建议

(一)因地制宜,分地区施策,推动中国汽车从“走出去”

针对“一带一路”沿线东盟地区。东盟的汽车消费和生产均平稳增长,2017年汽车销量达330.05万辆,市场需求潜力较大,有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等汽车消费市场大国,但各个国家汽车市场差额(自供率水平)却大相径庭,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汽车生产不但能满足本国市场需求,甚至需要依靠出口来消化汽车产量;而越南、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汽车生产能力较低,主要依靠进口来满足本国汽车消费需求。因此,中国汽车要“走进”东盟,应重点关注东盟地区的汽车进口重点国家,可采取在当地建厂生产和积极出口贸易相结合方式,同时加大对吉利等自主品牌在当地投资建厂的鼓励和支持,根据该区域消费特点出口车型应以中高端车型为主。

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南亚地区。南亚地区汽车市场增长迅速,且在“一带一路”沿线南亚地区汽车销量最大,2017年汽车销量达434.83万辆,其中印度2017年汽车销量达401.75万辆,在南亚地区占比超过90%,但以中低端产品为主。因此,中国汽车进入南亚地区,应以鼓励自主品牌企业到海外(南亚当地)建厂投资为主,在近期瞄准中低端汽车市场,未来随着南亚地区经济实力和消费水平的提升,远期可输出中高端汽车产品。

针对“一带一路”沿线西亚和中亚地区。西亚地区汽车市场较大,2017年汽车销量达344.34万辆,但该地区以石油国家为主,汽车消费能力和档次相对较高,因此,中国汽车进入西亚地区,可通过与合资建厂或者直接出口,以输出中高端汽车产品为主。而中亚地区汽车市场规模小,且消费能力较弱,因此,建议中国出口到该地区的汽车以中低端产品为主。

针对“一带一路”沿线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中东欧是“一带一路”沿线汽车市场差额(-233.03万辆)最大的地区,汽车产能相对过剩,市场已较为饱和,整体呈现缓慢增长态势。因此,结合欧洲环保意识较强、靠近西欧汽车产销大区等因素,中国汽车进入中东欧地区,建议出口商用车新能汽车产品和中低端汽车产品为主,鼓励比亚迪、广汽、上汽等新能源商用车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适时收购境外的知名品牌、销售网络和研发机构,提升中国汽车品牌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独联体国家经济不景气,导致汽车市场整体呈现低速甚至负增长趋势,建议中国向该地区出口中档汽车产品为主。

(二)因势导利,资技品并重,抢抓新一轮汽车对外开放的战略机遇

中国正在开启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征程,汽车等先进制造业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将进一步大幅提升,汽车合资企业股比放开及关税降低已成为必然,中国自主汽车品牌迎来严峻挑战,“对外开放、去弱留强”是汽车未来发展的主旋律。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和汽车行业协会应通过加强各大中国汽车企业、各大汽车名城之间的资源有效对接与市场顺畅沟通,协同合作发挥企业合力,通过国际产能合作、海外并购重组、建立战略联盟等方式,共同商讨、研究与创新适合中国汽车企业联合走向“一带一路”的有效模式与路径,快速拓展整合“一带一路”乃至全球生产和销售网络,加快实现中国汽车跨企业、跨品牌、跨地区“1+1>2”、“1+1+1>3”的联合抱团走向“一带一路”。针对“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市场,既要修炼内功(研发、生产),也要强化外功(销售网络、品牌形象),生发展和外部战略合作并举,从注重生产、制造向强调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产业链一体化提升转变;在产品出口、跨国并购、技术输出、品牌打造、联合采购等方面深化“一带一路”沿线汽车产业合作,推动从“单纯的产品、资本输出”转向“资本、技术、品牌、服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