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经营人物

您的位置是:首页>环球经营人物

摩根家族:遥感国家经济命脉的“金元帝国”(下)

发表于:2019-02-28 14:17 作者:admin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经济学教授       


挥舞着点石成金的债券工具,摩根家族聚集与编织出了气势恢宏的实体产业阵容;依靠着一言九鼎的金融资源,摩根家族捍卫与支撑住了摇摇欲坠的黄金本位架构;吞吐着翻云覆雨的资本能量,摩根家族拯救与托举起了险象环生的美国经济肌体;展示着日久弥新的市场胸襟,摩根家族承接与容纳进了不可忤逆的政策法律再造。绝代银行王朝,华尔街的拿破仑,慷慨的白衣天使……,当贯穿百年的风雨历史来为摩根家族注解与作序,当浸透记忆的时光岁月来为摩根家族谱曲与吟唱,人们品鉴到的是一个商业脊梁家国情怀的瑰玮故事,公众欣赏到的是一代金融天骄踏歌前行的卓雅舞姿。

 

曾经的“美联储”


南北战争结束后,为了保持本国货币的稳定,当然最终是为了维系国家金融与经济的稳定,美国政府承诺美元以黄金价值为基础,由此形成了所谓的金本位制。按照史料显示,为了保持金本位的货币体制,美国政府收藏了至少价值一亿美元的黄金实物。然而,由于受到战争的影响,美国经济基础其实非常脆弱,市场也并没有对美元表现出太多的信心,相反对黄金保持着经久的热度,因此,投资人尤其是欧洲地区的银行机构其实都一直在从美国转出黄金,而且两大重要事件的爆发险些将金本位制送上不归之路。

伴随着战后国内工业化的扩张,无论是商品还是劳务都出现了快速增长,可囿于开采技术,黄金的发掘量却十分有限,由此对货币增量发行的支持力度自然就很小,而且美国政府也非常担心自己手中本来寒掺的黄金存量不足以支撑其实体经济对货币扩张的需求。于是,1890 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谢尔曼白银法案》,赋予了白银如同黄金一样的合法信用地位,美国于是从金本位制变成了金银复本位制,当时的行情大约是16 盎司白银相当于 1 盎司黄金。但问题的关键是,白银不仅藏量要比黄金丰富得多,开采技术也简单不少,就这样,当大量白银被挖掘出来的同时,白银迅速贬值,劣币驱逐良币,所有人一致性倾向于用便宜的白银兑换价高的黄金,黄金因此从国库中快速流失

祸不单行。1893年美国经济出现衰退,市场恐慌情绪随之被点燃,欧洲投资者开始大手笔将手中的美元兑换成黄金并运回本土。虽然美国政府紧急发行了两次黄金债券,但完全无济于事,依据黄金兑换速度,至1895 2 月美国政府的黄金储备将要竭尽,意味着美国政府的承诺可能破产,并且最终不得不放弃金本位制,美元因此也必然夭折毙命。

当时的美国总统格罗弗·克利夫兰坚信通过国家的力量可以挽救这场货币危机,因此,当J·P·摩根来到总统办公室提出摩根银行愿意拿出黄金援助政府时,克利夫兰便没做任何犹豫地予以了回绝。可是,大丈夫也有为五斗米折腰的时候。当美国政府手中的实物黄金只剩下大约900万美元时,克利夫兰不得不低下了高傲的头颅,并最终以“摩根先生,你有什么建议吗?”的谦逊口吻向J·P·摩根发出了邀约。

很快,摩根银行和罗斯柴尔德家族联手向美国政府提供了350万盎司的实物黄金,作为条件,J·P·摩根取得了为美国政府承销发行价值 6500 万美元的 30 年期黄金债券的资格,仅此一举,摩根银行从中获利1200万美元。当然,美国政府因为流动性得到了及时补充而避免了破产违约,至1895年 6 月,美国政府的黄金储备又回到了 1.075 亿美元,两年之后危机荡然无存。

后来克利夫兰问J·P·摩根是怎样做到让投资人相信美国的金本位一定不会倒塌时,虽然后者冠冕堂皇地列出了一些理由,但其实背后离不开两大关键力量的作用。一个是J·P·摩根预测了当年的美国秋季粮食出口带来的贸易顺差从而可以缓解压力,而且市场也的确如此,另一个就是J·P·摩根做了今天看来本该由央行做的一件事,即汇率管理,也就是在美元不稳的时候,摩根银行在外汇市场买入美元或卖出英镑来支撑美元。当然,这些操作行为对于没有政府背景的摩根银行来说无疑又承担着极大的市场风险。

1907年美国出现的金融挤兑危机再一次让人们看到了J·P·摩根的商业魄力与杰出担当。当年10月,商业国民银行以及纽约第三大信托银行尼克博克斯信托的控股股东操纵股价失败破产,随后发生挤兑,而且恐慌中的民众随即对其它信托银行也产生了不信任,美国信托公司甚至不到两个小时便被提走了超过一百万美元,现金严重告急;可怕是,挤兑危机可能继续传染到其他银行以及信托机构,整个金融系统都将遭受到冲击。危机之下,J·P·摩根与第一国民银行以及国民城市银行联手向美国信托公司提供 300 万美元的资金,阻止了其破产,紧接着,美国财政部将 2500 万美元的政府基金交到了J·P·摩根的手中。然而,一切的努力似乎无济于事,民众还在潮水般地涌向银行以及信托等金融机构。

“动用准备金!这正是准备金派用场的时候!” J·P·摩根将纽约最重要的银行家们召集到自己的私人图书馆里郑重地说。最终各家银行服从了J·P·摩根的动员,五分钟内募集了 2700 万美元来投入市场,一场巨大的危机很快消弭于无形。不过,很多人也许并不知道,当时已是70岁高龄的J·P·摩根不仅身患严重感冒,而且是在一天工作19个小时并消耗20根雪茄的情况下完成这项工作的。

的确,拯救金融与经济危机让人们领略到了摩根银行的非凡风采,但也清晰地看到了“权力集中到私人手中”的不可一世,而且公众也相信“不会永远都有救世主摩根”的出现。于是,美国政府启用洛克菲勒的亲家奥尔德里奇组织研究团队,最终提出了组成国家中央银行的建议。1913 年,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宣布成立,自此以后,美联储登上金融舞台,摩根银行开始隐退。

 

“铁打”的实业王国


对于J·P·摩根而言,人生的超级绚烂烟火显然不仅仅是漂浮在欧美金融天空之上,而是弥漫到了实体经济与产业布局的恢弘棋盘之中。尤其是对美国铁路业与钢铁业的重组,不仅使得整个行业市场秩序变得日益规范与有序起来,而且进一步夯实了摩根银行在美国金融界的鹤立鸡群的地位,摩根家族的生意香火也更加旺盛起来。

18世纪中后期的美国铁路虽已覆盖了国内重要的经济地区,但这些铁路却隶属于不同的铁路公司,因此,尽管铁路运程也不算短,但却不能相互衔接。此外,各铁路公司还频繁通过降价展开恶性竞争,整个铁路系统赢利能力十分脆弱,直接影响到了相应服务设施的配给与改造,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根本无法满足当时工业化急速扩张的需要。但问题是,要将分散的铁路连接成网,同时改善铁路系统的设备设施,需要的并不是小额资金,改变产业历史的重任就这样落在了摩根银行身上,而非常有趣地是,摩根银行进入铁路业竟然还是以极具道义的战斗者形象出现。

起于纽约州首府奥尔巴尼、终于宾夕法尼亚州北部城市宾加姆顿的萨斯科哈那铁路是联结美国东部工业城市与煤炭基地的大动脉,围绕着这条铁路的所有权问题,华尔街的投机家们展开了一场鬼魅横生的争夺战。当时,独霸华尔街的年轻投机者乔伊·顾尔德不仅通过印刷虚有的公司交换债券将铁路半数左右的股份装进自己的口袋,而且与金融、司法机构官员合谋将萨斯科哈那铁路总裁拉姆杰正大光明地排挤出了公司管理层,为此双方力量发生殴斗,死伤惨重,成为轰动全美的一大惨案。

眼看自己无力回天的拉姆杰找到了J·P·摩根,经再三考虑后J·P·摩根答应帮助对方,作为交易条件,拉姆杰承诺事成之后专门发行3000股新股让摩根成为萨斯科哈那铁路的股东。通过J·P·摩根的岳父崔西的人脉以及公开的庭斗,法院为拉姆杰复了职务。而在接下来的股东大会上,就在顾尔德等人带着全副武装的侍卫没有落座之前,四周突然冒出许多身着灰制服的奥尔巴尼郡警察,而且在局长的指挥下,顾尔德当场被捕,股东大会顺利举行,拉姆杰高票通过继续担任总裁职务,J·P摩根则被选为萨斯科哈那铁路的副总裁。人们后来才知道,逮捕顾尔德的戏剧性的一幕,完全是摩根一手策划导演的,那些所谓“警察”、“警察局长”自然也是雇来的。

应该说以流氓的方法对付流氓的行为也是J·P·摩根不得已而为之,更多的情况下他还是采取了正大光明的市场做法。受到1893年国内经济衰退的影响,美国1/3的铁路公司陷入经营困境,急需“白衣骑士”出手拯救,对此,J·P·摩根一方面帮助像纽约中央铁路公司这样的企业发行股票,在赚到不菲佣金的同时也成为了目标公司的股东甚至是控股人;另一方面,对于像西部铁路那样被市场并不看好的公司,J·P·摩根只能采取溢价收购的方式,以便能让这些企业迅速恢复元气。在此基础上,J·P·摩根组建了一个专门对债权人负责的信托委员会,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实际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里。通过这一安排,摩根银行迅速实现对大量铁路企业的控制。

1882年初在J·P·摩根自己的寓所中召开会议被美国史学家称为是“历史性的摩根会议”,参会的除了J·P·摩根秘密宴请的美、英、法等投资企业代表外,还有美国国内主要铁路的所有者。在这次会议上,J·P·摩根与各铁路所有者达成了联盟的协议,即共同提高铁路运费。同时J·P·摩根向各大铁路公司提出的建立西部交通协会的建议也获得与会者的赞同。据悉,西部交通协会由每个铁路公司派出的一名董事组成,主要职责是统一制定运费,如果有公司不遵守,则会被踢出协会。自此以后,铁路行业自我毁灭式的削价竞争全面停止。

史料显示,通过兼并与整合,至20世纪初,摩根银行名下的铁路就有305万公里,同时直接或间接控制下的铁路长达108万公里,差不多占当时全美铁路的23均纳入了到摩根银行的棋局之中,同时这些铁路公司的年收入加起来相当于美国政府年度收入的一半,J·P·摩根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铁路大王。

当然,J·P·摩根在实业王国纵横捭阖的能力并不仅仅体现在铁路行业,对于钢铁行业的并购与整合更让人领略到这位华尔街金融家的气势不凡。首先,J·P·摩根创办了联邦钢铁公司,并最终通过竞争上升到行业老二的位置。不过,尽管当时卡内基钢铁公司名列全美钢铁老大的位置,但最终联邦钢铁公司还是出资4.8 亿美元将其收归麾下,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注册资本为14亿美元的U·S·钢铁公司;紧接着,J·P·摩根以7500万美元的U.S股票收购了洛克菲勒家族的钢铁产业,同时全美700多家相关钢铁企业也都被整编进入摩根银行的旗下。就这样,鼎盛时期,摩根银行控制了全美65%的钢铁生产,可以决定近17万钢铁工人的命运。

由摩根同盟与摩根家族组成的摩根联盟所显示出的恢弘产业方阵无疑让人瞠目结舌。史料显示,全美35家主力企业中有摩根公司的167名董事,包括U·S·钢铁、GM、肯尼格特制铜公司、德州海湾硫磺公司、大陆石油公司、GE等。除了钢铁业、铁路业上的渗入是尽人皆知外,摩根银行还在通讯业拥有ITT(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全美电缆、邮政电缆与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控股权等;此外,摩根同盟的身边横卧着西屋电气、联合金属碳化物等主要托拉斯企业。上述所有相加,摩根联盟拥有的总资本高达740亿美元,相当于全美所有企业资本的1/4

 

家族化的变异


伴随着家族企业星罗棋布般地点缀开来,J·P·摩根的健康状况却一天不如一天起来。在1913年前往开罗的旅行途中,J·P·摩根强烈感到了自己身体反应的不妙,随即迅速返回,两个月后便撒手归西。而在J·P·摩根去世消息公布后的12小时内,3698份电报如潮水般从全世界涌来,分别来自国王、教皇、艺术品商、银行家和实业家。显然,J·P·摩根享受到了只有皇室主要成员逝世才有的最高级别缅怀。

的确,J·P·摩根的去世应当是摩根历史的一个分界线。作为J·P·摩根的单传,J·P·杰克·摩根继承了父亲的事业,但几乎所有人没有想到,J·P·摩根留给儿子的只有价值6000万美元的庄园以及外加摩根银行3200万美元的现金。对此,当时身价 10 亿美元的约翰·洛克菲勒曾摇摇头说:“仔细想想,他连一个富人都算不上。”不过,就像父亲对自己进行有意地栽培那样,J·P·摩根对唯一儿子杰克·摩根同样寄予了厚重的期望。

如同当初J·S·摩根将J·P·摩根安排到纽约去独闯世界,J·P·摩根也没有让杰克·摩根跟着自己在华尔街摸爬滚打,而是同样将儿子派到伦敦,而且在一个跑单员的底层岗位上一干就是5年。但是,杰克从小就比较害羞,加之长期生活在强势父亲阴影之下,直到25岁时还没有丝毫继承家业的热情与动力,而是一心想成为一名医生。好在J·P·摩根不厌其烦地教导与劝解,杰克·摩根杰克才回心转意。正是如此,在J·P·摩根去世之后,萧规曹行成为了杰克·摩根的管理风格。

P·摩根不喜欢用有背景的员工,而是喜欢大量启用聪明又能干的员工作为合伙人,这一用人方式被杰克·摩根无限放大,直至后来将公司大量权力下放给了几位高级合伙人。当然,做出放权的决定,杰克·摩根也有自己的考虑。一方面,当时美国不少大企业已经逐渐摆脱了资金需求对银行的依附关系,并获得很多其他的融资渠道,因此,为了能让银行更好的发展,摩根需要有更多有能力的合伙人加入进来。另一方面,杰克·摩根根本不用担心放权会导致自己完全被架空,因为他一手还掌握着摩根银行的控制权持有大部分(3200万美元)摩根银行的资本金,同时还拥有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在合伙人制中无上的权力,包括分配合伙人利润的决定权、争议纠纷的决定权、开除合伙人并决定该合伙人离开时所得资本金的份额等。当然,放权的结果一方面使得摩根银行变成了能够适应未来发展的强势组织,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摩根家族退出历史舞台的可开始。

与父亲相比,应当说杰克·摩根获得了更加宽阔的竞技舞台,而且摩根家族的事业也在杰克·摩根的手上达到了顶峰,出现这样的结果完全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当然也与摩根银行此前进行及时的区位业务调整密切关联。如前所述,经过了对铁路业的规范治理,到了19 世纪末,功能健全的全国铁路网成为了推动美国工业化进入高速化轨道的一支重要力量,美国的工业品和矿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出现爆发式增长,至 1900 年左右美国已经完全取代英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经济体,世界金融的中心也逐渐从伦敦向纽约转移。与罗斯柴尔德家族对这种颠覆式转变视而不见并固执地留守在欧洲完全不同,摩根集团迈动了大幅转身的步伐。一方面,位于华尔街 23 号的德雷克塞尔·摩根公司被重新命名为 J.P. 摩根公司,同时原伦敦摩根集团的总部——J.S.摩根公司改为摩根建富公司;另一方面,巴黎分公司德雷克塞尔·哈耶斯公司改为摩根·哈耶斯公司 ,资金来自美国,同时过去与摩根同等地位的合伙人一律降格为子公司的合伙人,他们拥有三分之一的股份。就这样,纽约俨然成为摩根集团的中心,J·P·摩根就成为所有子公司的管理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对欧洲的确是一场灾难,但对于在英国和法国有着扎实基础的摩根来说却是一次难得的商机。战争中,摩根公司一方面向英国、法国、甚至沙皇俄国等组成的协约国提供了规模15亿美元的贷款,另一方面还为不停生产着欧洲所需物资的美国企业进行大量融资,从中所收取的手续费就超过了 3000 万美元。战争结束后,英镑供大于求,英国财政部禁止伦敦金融城的各个银行对外提供贷款,而资金充足的摩根公司趁机将不少国家额巨额贷款和债券发行生意接了过来。如同美国通过在战争中向作战双方贩卖军需物资最终让自己从负债35亿美元的债务国变为债权79亿美元的债权国一样,摩根公司的资本家底也快速积累与飙升到了大萧条之前的780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枪声在欧洲打响后,杰克·摩根还想如法炮制的“一战战术”,然而,此时的罗斯福政府成立了战争资源委员会和战时生产委员会,负责资源调配和全国工业,而面对能量强大的现代国家正式出场,私人银行自然显得无能为力。也就在这个时期,J.P.摩根公司完成了从私人合伙人制向公司化的转变,垂暮之年的杰克·摩根宣布只出任董事局主席,而由家族之外的人出任首席执行官。

 

两大金融劲旅


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于1912年在大西洋沉没的“泰坦尼克号”这艘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豪华客轮乃是摩根银行出资建造的。在后来的观察人士看来,“泰坦尼克号”似乎是摩根家族财富命运转折的一个征兆。先是J·P·摩根在76岁时撒手人寰,接着就是摩根银行面临着公众的谴责与国会的指控,随后便是摩根财团的分解,当然,真正的导火索应当还是20世纪30年初期的那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

覆巢之下无完卵。摩根银行虽然强大无比,但也被大萧条冲击得遍体鳞伤。除了总资产从7.04亿美元缩水了4.25亿美元外,杰克·摩根也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家族还在危机之后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 在提交给众议院的调查材料中,纽约大律师费迪南德佩科拉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杰克·摩根在 1930-1932 年期间没有缴纳所得税,同时摩根的所有合伙人在1931 —1932年也未曾缴纳所得税。之所以能够逃税,那就是摩根高层们利用了税法的漏洞,用股票亏损抵消了他们所需要缴纳的税。不仅如此,佩科拉发现摩根公司将当时风险极低、卖出后就能立刻稳赚一笔的股票低价卖给他们的优惠客户,而这份名单则清晰地显示了摩根银行庞大的政商关系网,其中关键人物有前总统卡尔文·库利奇、时任财政部长威廉·伍丁以及共和党与民主党两党的高层人物;同时,通用电气的欧文·扬、美国钢铁公司的迈伦·泰勒、大通的艾伯特·威金、第一国民银行的乔治·贝克以及一些战争英雄、律师、大家族成员等都位列名单之上。

尽管杰克摩根对此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辩解,但民众似乎一点也不买账,摩根公司的名声由此受到极大打击。《纽约时报》当时的社论中就有这门一段话:“这是一个由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最强大的银行家们组成的公司。它完全没有必要采用小经营者的种种小手段。然而,它未能经得起对其自尊和名誉的考验”。自然,民众合围式地谴责与舆论最终将摩根公司推到风口浪尖,也敦促着当时的罗斯福总统加速出台对摩根家族有着决定性影响的重大法案。

不错,就在佩科拉的实证调查材料摆到众议院议员面前时,民主党参议员卡特格拉斯和众议员亨利斯蒂格尔联合提出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且很快在参众两院获得了通过。该法案要求美国的银行只能必须选择成为商业银行或者投资银行的其中一种。遵照法律要求,摩根公司留下了商业银行业务,杰克摩根的儿子亨利·摩根和哈罗德·士丹利共同承接了从原摩根银行剥离出来的投行业务,这就是摩根士丹利。

与分离前的情况截然不同,摩根士丹利新立门户后活得有滋有味。由于承接了大量原本摩根集团客户的公司债券发行,仅第一年就接手了10亿美元的债券发行业务,及至后来,像通用汽车高达3 亿美元债券和 3.28 亿美元额股票发行承销业务也都交给了摩根士丹利。但是,摩根士丹利又不得不面对的是,原有客户中越来越多的公司已经不再完全仰仗投资银行来发行债券了,很多信用度高的大企业也不需要银行来做担保,而是完全可以通过自行出售商业票据或者向投资机构直接募集资金。这种状况导致了摩根斯丹利的总体承销业务与利润进账越来越少。为此,从1970年代开始,摩根士丹利决定不再局限于债券承销业务,而是加入到高盛和所罗门兄弟的行列,涉足债券交易业务;不仅如此,摩根士丹利还设立兼并和收购部,协助企业展开市场并购,按照成交总额的百分比收取服务费。

与摩根士丹利相比,摩根银行的状况就要尴尬得多。虽然在接收大额存款方面摩根银行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但在惜售普通民众存款的零售业务上,摩根银行完全比不过灵活程度极高的中小银行。此外,与摩根士丹利面对的状况一样,由于许多公司获取资金已经不一定要通过银行渠道,这就导致了摩根银行一向稳妥的批发贷款业务出现萎缩。而且根据法定的贷款最大限额,摩根银行给客户的贷款不能超过其营运资本的 10%,其放贷手脚于是被紧紧捆住。为了争取更多的用户,摩根银行甚至一度放弃让员工坚守在办公室,鼓励他们到市场上去放羊式地谈拉业务。不过,这一招似乎并不管用。无奈之下,摩根银行在1980年年代答应了洛克菲勒旗下的大通曼哈顿银行合并的要求,由此产生了美国第三大银行——摩根大通。

从上个世纪80年开始,美国政府对银行的监管气势一直处在小步放松状态,特别是到了艾伦·格林斯潘就任美联储主席后,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比例更是一步提升到了25%(总收入之比),直至后来《金融服务法现代化法案》取代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业务限制被完全废除,摩根大通与与摩根士丹利正式成为了竞争对手。

有意思地是,与摩根大通在金融危机期间毫发无损并且充当“白衣骑士”将贝尔斯登尽情收编入怀完全不同,同期的摩根士丹利由于购买了许多金融衍生品而元气大伤,市场对此完全丧失信心,投资者纷纷抽走资金,破产黄灯骤然响起。危机之下,美国政府希望希望摩根大通与摩根士丹利能够再次走到一起共度难关,但摩根大通的团队仔细调研后发现,两家银行重叠业务太多,他们搞不清楚“收购摩根士丹利到底有何用处”,于是拒绝了官方的提议。最终,还是三菱拿出了90亿美元支票才让摩根士丹利转危为安。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条亘古不变的道理至今未能在摩根大通与摩根士丹利之间得到映证。两大金融巨人依然自我矜持地行走在两条没有交汇的轨道之上。公开资料显示,摩根大通的市值超过2000亿美元,摩根士丹利市值超过了700亿美元,资产规模双双名列《财富》500强的前20位。虽然他们有着各自的商业个性,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摩根的大名永远镶嵌其中。

友情链接